吸毒人员低龄化,毒魔之手正在伸向未成年人。云南青少年吸毒已经占到登记在册吸毒人员的50%。珍爱生命,如何保护孩子远离毒品?遭受毒品侵害的未成年人如何找回健康的人生?本期《以案释法》邀请到了云南省第一强...
珍爱生命,如何保护孩子远离毒品?遭受毒品侵害的未成年人如何找回健康的人生?本期《以案释法》邀请到了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徐亚平和未成年人专管大队大队长胡荣坤和,为您讲述他们帮助折翼青春重新起航的故事。
青少年吸毒比例连年上升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发现、登记吸毒人员近三百万名,35岁以下青少年占在册吸毒人员总数的57.1%。在2014年新发现的48万名吸毒人员中,18岁以下吸毒人员1.8万名,18岁到35岁吸毒人员占近7成。到2014年底云南省登记在册的人员达到19.8万,青少年的比例超过50%。在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有未成年吸毒人员439人。其中,有吸食传统毒品的,有吸食新型毒品的,也有混合吸食的情况。
据徐亚平介绍,新型毒品有冰毒、摇头丸、麻黄素、K粉(氯氨铜)以及鱼眼、红冰等。它们会对大脑、心脑血管、心血管、心脏等造成器质性的,不可逆的影响。
公安机关抓获未成年人吸毒之后,首先会交给其父母、学校等进行监督管理,同时纳入社区戒毒。但是,部分吸毒人不服从监管,违反社区戒毒的规定,公安机关可以将其送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
“391”模式人性化强制戒毒
强制隔离戒毒所通过培养劳动技能、专业的戒毒手段,帮助青少年强制戒断或者永久戒断毒瘾。
近年来,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总结出了 “391”戒毒模式。
“3”指的是三期,一是生理脱毒期,二是康复治疗期,三是回归社会巩固期。
“9”项指的是在生理脱毒期,对吸毒人员进行生活关怀、医疗关怀、身心关怀;在康复治疗期突出三强化,强化认知矫正、强化技能培训、强化身心康复;回归社会巩固期主要是巩固戒毒能力、巩固修复家庭关系的能力、巩固适应社会的能力。
“1”就是一延伸,把戒毒的这个成效跟踪到、延伸到家庭、衍生到社会。
“391”戒毒模式在突出强制性的同时,也强调人性化。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里,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设立了沙盘分析室、拒毒训练室、急性脱毒室、音乐治疗室、宣泄室、图书室等九个功能区域。在功能设置上,突出教育矫治,注重文化教育、康复治疗、技能培训。
重塑身心避免复吸
到目前为止,近两年的时间,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治的五百人当中,没有复吸返回的情况。
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让青少年重拾生活的充满希望,避免再次沾染毒品呢?
胡荣坤说,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主要是在强制性劳动和文体活动过程中,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重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我们就按照戒断毒、知法警、学技能这九个字的目标要求,改变了以前传统的管理理念。从管理型的队伍向教师型、服务型的转变,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要由警察身份向特殊教师身份的转变。 第三个是要由管理场所向特殊学校转化。”
在未成年人专管大队成立之初,全所投入了35名戒毒警察,其中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教师资格、律师资格、医师资格等核心专业的警察19人。
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的学员在入所前大部分已经辍学,戒毒警察在大队开设了语文、数学、计算机等课程,以及书法、武术等兴趣班,并承担起教师的角色,希望孩子们在戒毒期间,把落下的文化知识也补上。目前为止,整个大队已经有八名学员通过考试取得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
全社会努力 源头阻断
强制戒毒已经是染上毒瘾之后的工作,在此之前,我们能做些什么来防止青少年染上毒品呢?
徐亚平说,青少年染上毒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主观上,第一个原因是寻求刺激、冒险;第二个原因是好奇;第三种是交友不慎;第四种是青少年对毒品的危害、对毒品知识不了解。
客观方面,有的家庭父母监管不到位;学校教育对戒毒知识、毒品的危害宣传教育不够。第三个原因是现在整个国际形势新型毒品比较泛滥,新型毒品的价格相对便宜,兴奋感持续的时间长,药效时间持续长,新型毒品增长泛滥很快。
针对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徐亚平建议全社会全体人员共同努力,阻断毒品伸向青少年。
他建议说:“首先是家庭,父母亲首先要以身作则当好榜样,学习了解毒品知识、毒品的危害;再一个要教育孩子不要接受陌生人的东西,现在奶茶、跳跳糖这些东西是药片形状的,防不胜防。”
在社会方面,他建议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堵源截流,坚决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要加大对新型毒品的管控力度;第三要加大对毒品知识、毒品危害宣传的深度、广度、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