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熊琦:我在现场 记录历史

2020-11-08 23:23:53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我在现场 记录历史新华社湖北分社 熊琦大家好,我是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熊琦。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在武汉战疫期间的故事。(一)重返现场1月23日武汉封城那天,我是踩着油门,一路飞奔,回到武汉的。而前一...

我在现场 记录历史

新华社湖北分社 熊琦

大家好,我是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熊琦。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在武汉战疫期间的故事。

(一)重返现场

1月23日武汉封城那天,我是踩着油门,一路飞奔,回到武汉的。而前一天,才刚刚休假回到老家。我妈虽然知道记者职业特殊,但她依然不能理解。就那么着急吗?着急到再等几个小时,凑合吃一顿团年饭的时间都没有吗?

当然着急,在武汉十年,我从没见过这样的景象:商户关门、小区封闭,医院爆满,恐惧在城市里蔓延,这是武汉的至暗时刻。

站在街头的我,心被深深地刺痛了。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去最危险的地方,走进最真实的现场。如果能破除对未知的恐惧,也许,就能让大家多一分勇气和希望。

(二)除夕夜

除夕那晚,我第一次缺席了父母的年夜饭。在春晚即将开始的时候,笨拙地穿上防护服,走进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重症隔离病房。

见到彭志勇主任的时候,他的眼里布满血丝。尽管早在1月初,他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判断不明原因肺炎就是烈性传染病,严格隔离,预留床位,将十几名病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但是采访中,他重复最多的,“是我们做的还不够。 ”

照片里的这个大个子叫饶歆,他左脚崴伤,难以行走,却在隔离区内多备了一幅拐杖,总有人劝他歇歇,他说:我伤的是腿,救的可是命。 那晚病房里,每一个忙碌的身影,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坚守。

从病房出来,我没来得及储备消毒物资,靠着一瓶讨来的医用洗手液,把自己里里外外洗了三遍,和家里人,我也没敢说实话。

大年初一的早晨,这组最早来自武汉重症病房的现场报道全网刷屏,全网浏览量超过了两亿。人们开始关注这些拼了命,也要和死神“抢人”的白衣天使。防护服后面的他们,也和你我一样,是血肉之躯。 但疫情袭来,他们白衣执甲,用心灵温暖心灵,用生命守护生命。

我没想到的是,我妈也看到了。她给我悄悄发了条消息,说儿子,你不用撒谎了,我们明白了,我们支持你。

(三)生命至上

展示这张照片,我专门去征得了老人女儿的同意。这个握住老人手的护士叫马晶,因为害怕,老人在病床上默默流泪,马晶握着老人的手安慰道:你的家人不能来探视,我就是你的亲人。

不幸的是,这个老人,最后还是离开了。几个月过去,一个偶然的机会,同事告诉我,这位老人的女儿在多方打听我的消息,她说,谢谢新华社记者的记录,虽然我不知道是谁,但是他记录下了我妈妈生前最后的影像,这对我非常珍贵,让我知道了妈妈在生命最后时刻,有被用心对待过。

记者,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职业,但这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了这两个字的分量,以及它被赋予的使命和意义。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正如握住老人的这双手吗?疫情中,许多人离开了,但没有一个生命,是被轻易放弃的。这些瞬间、这些故事,都应该通过我们的镜头和纸笔,被定格在共和国的历史中。当我们摘下口罩时,应当记得,它是如何被摘下的,又是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

(四)英雄的武汉人民

武汉方舱医院启用的第一天,我在外面蹲守了10个小时,就为第一时间采访到首批入院患者。在那批患者里,我见到了一个特别的小伙子。入院躺下后,他打开了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口罩遮住了表情,但却藏不住眼神里的专注。

看见我举起相机,他轻轻摆了摆手,示意不用拍他,我犹豫片刻,还是执意按下了快门。那晚采访结束,消毒出口却暂时还没建好,为了赶着发稿,我偷偷溜出医院,在空无一人的大马路上脱掉防护服,将报道发了出去。

在灾难面前,依然淡定从容;在艰难时刻,还要追寻真理。人们被这种力量所震撼、感动,他成了疫情中一个闪亮的精神符号。

两个月的大海捞针,我终于再次见到了,这位拒绝了一切采访的“读书哥”,我将福山教授万里之外的祝福送到他的手中,为什么躲着大家?我好奇地问他,他说“我只是千万普通人中的一个,你们这些逆行者,才是真正的英雄。”

这就是英雄的武汉人民。我有幸见证,更有幸参与。

(五)结尾

后来总有人问我,那时候你害怕吗?初期情况不明,医护人员也有不少感染。怎么会不怕呢,但作为记者,不就是要站在现场,用最深入一线的报道,传递战胜恐惧的力量,让大家不怕吗?

疫情期间,我总是希望尽可能多地贴近现场,去传递一次次人性之光的闪耀。武汉战“疫”报道结束后,南京博物院将我的相机作为抗疫纪念品永久收藏,我曾经报道的那些故事,许多成为了大家共同的战“疫”记忆。

这个冬春之交的武汉,雨水和阳光都曾轮番落下,绝望和希望也是如此。我见证着这座城市从骤然暂停,到恢复生机,也在每一次报道中不断成长。这段战疫时光,我永生难忘,它也将在日后时刻提醒我,唯有怀着赤子之心,用责任和担当守望新闻理想,用青春与热血践行“四力”,才能做好这个伟大的时代的记录者,才能无愧“记者”二字,被赋予的无上荣光!      

1月24日除夕夜,进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隔离病房采访

2月5日,在江汉方舱医院内采访

2月5日,在江汉方舱医院内采访拍摄

2月14日,在武昌方舱医院采访出院患者

熊琦,湖北分社融合报道部副主任。作为湖北分社“90后”记者,在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前夕逆行返回武汉参加报道,最早独家发回了重症区的现场报道,全网阅读量超过2亿。疫情期间,先后10多次进入隔离区采访。挖掘出“除夕夜的隔离病房”“方舱医院读书哥”“魔方姑娘”等独家题材,播发图片报道800多张,被广泛转载,成为中国全力抗击疫情最具冲击力和代表性的影像报道。5月18日,该同志的相机被南京博物院作为抗疫见证永久收藏。

(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七届“好记者讲好故事”决赛日前举行,由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层层选拔推荐36名优秀记者讲述了他们参加“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宣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舆论监督报道的亲历故事。)

关于

头条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高清图集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