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厅官”深情说“乡官” 由衷敬佩吴金印

2019-09-16 09:18:48 来源:  评论:0 点击:  收藏

   何东成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曾在新乡地区工作,当时就与吴金印同志相识。1981年调到汲县(今卫辉市)工作,1993年调离卫辉,和吴金印同志一同工作了12年。离开卫辉后,我们也经常保持联系,我还时常回...

   何东成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我曾在新乡地区工作,当时就与吴金印同志相识。1981年调到汲县(今卫辉市)工作,1993年调离卫辉,和吴金印同志一同工作了12年。离开卫辉后,我们也经常保持联系,我还时常回卫辉看望吴金印同志。因此,我对他非常了解、非常熟悉。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在与吴金印同志40多年的交往中,我感觉他身上有许多优点,印象最深刻的有这么三条:一是在政治信念上有主心骨,心有定盘星;二是在干事创业方面担当奉献,勤奋自信,有恒心;三是为人正直,朴实,真诚,睿智,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对党忠诚。
     我最初认识吴金印时,他在狮豹头任公社书记。狮豹头是革命老区,开国上将皮定均的司令部就驻扎在狮豹头的柳树岭。汲县、狮豹头与辉县、林县山连山、水连水,自然条件非常相似。上世纪60年代杨贵在林州修红旗渠,70年代郑永和领导“辉县人民干得好”,林县、辉县的开山礼炮声在狮豹头都能听得到。他当时经常去刘庄向史来贺学习。杨贵、郑永和还有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都是吴金印的良师益友,他们的言传身教传帮带,在吴金印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习总书记多次提到“见贤思齐”。但知易行难。见贤思齐、学习先进,贵在见思想、见精神、见行动。新乡先进群体现象,就是一个见贤思齐的典型,几十年来,这些先进人物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促进,吴金印在这个群体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吴金印参加工作50多年,为什么能够成为全国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关键就是他听党话、跟党走,对党忠诚,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如一、坚守初心,在大是大非面前,从来都是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记得1991年,苏联社会激烈动荡,东欧发生巨变,“八.一九”事件后,苏联红旗落地,戈尔巴乔夫宣布解散共产党。老吴忧心忡忡,连夜开党委会,讨论苏联“红旗落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咱们怎么办?最终他们决定给中央发电报,表明基层党组织的态度: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中国要发展进步,离不开共产党的坚强正确领导。旗帜鲜明地表示:要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决拥护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他要求大家要坚守岗位,全力把工作搞好。这个会他们一直开到深夜。第二天一大早,他到我办公室详细讲了这件事(当时我任卫辉市市委书记)。多少年过去了,他忧党忧国的情怀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我曾在卫辉全市干部大会上说,别看我们的职务比老吴高,论思想境界,论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我们不如吴金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过: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老吴之所以几十年如一日,一心为党为人民努力工作,就因为心中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才始终不渝、百折不挠、“先忧后乐”,坚定不移为实现党的目标而奋斗。
 
二、深厚的为民意识,无私的公仆情怀。
     老吴1987年到唐庄工作,一到任就带着班子进行大讨论: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我们吃的粮食是谁给的?穿的衣服是谁给的?拿的工资是谁给的?把这个问题整明白了,才能摆正跟老百姓的关系。大家得出结论:是党和政府给的,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给的。老吴说:“老百姓养鸡为下蛋,养牛为耕地,养我们干部为了啥?如果我们不为老百姓办实事,连个鸡、牛都不如!”这段话后来被称为唐庄的“干部经”,这种“三问教育”也成了唐庄多年的必修课。
 
   曾有人问过我:“都知道老吴走一路富一路,咋老在坷垃地里走踏步?人家干的那么好,咋叫人家在乡里干恁长时间。”要叫我说,其实老百姓看得清,组织上也看得准。我听新乡地委老领导说:上世纪60年代送吴金印去中央团校学习,就是计划让他任团地委领导,他却主动要求到艰苦的农村去锻炼;70年代他治山治水很出名,组织上要调他去外县当书记。他婉言谢绝。1992年,时任新乡市委书记吉炳轩来唐庄调研,我向他反映:老吴干得成绩突出,该用啦。吉书记说:“行,你们按程序给组织部报吧。”我们报的是常委,新乡市委批的是副书记。我找老吴谈,想听听他对工作分工的意见。他说:“我对农村工作熟,和土地有感情,挂个副书记,还让我在唐庄,保证干好,当好领头羊”。1997年,他当选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后又任新乡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他始终向组织表态:我年龄大了,哪儿也不去了,要把唐庄的一张蓝图绘到底。这就是吴金印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强烈的使命担当,永葆奋斗精神。
    老吴是个能干事、会干事的人。在新乡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实干家,“走一路,干一路;响一路,富一路”。上个世纪80年代初,老吴曾经坐过冷板凳,当时县里让他下山,到又穷又乱的一个村任驻村干部,他没有任何怨言。一到村里就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吃派饭,拉家常,干杂活,很快和群众打成一片,取得群众的信任,没多长时间就改变了村里的整体面貌。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组织上决定让他去五四农场当场长。当时这个场很乱,职工三天两头到县里上访。1982年,中央刚好有文件精神,乡镇企业也可以实行责任制。他到任以后,一手抓班子建设,一手抓改革创新。从实际出发,从改革机制、分配方式入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引进新技术搞科学种田,把一千多亩地分成三种类型,建塑料大棚,种反季节蔬菜、种西瓜、种小麦良种。分配上打破“大锅饭”,实行承包责任制,很快就打开了局面,各种新鲜蔬菜销往四面八方,农场很快实现扭亏为盈。两年多时间,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职工年收入从一千元增长到一万多元。老吴硬是把一个烂摊子整治成了全县的“一面红旗”。
 
   五四农场为全县乡镇企业的改革发展带了个好头。1986年,县委研究,李源屯乡乡镇企业多,效益不好,决定让吴金印去李源屯乡当书记。他到任后,不长时间,就把各项工作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1987年老吴找到我反映:给我换个乡吧,我家是李源屯乡的,同学、亲戚多,闲事、麻烦事难办,在家门口任职,不利于工作。县委经过研究,将他调到经济比较落后的唐庄乡。唐庄是卫辉的缩影,地理自然面貌基本一样,平原、丘陵、山区各占三分之一,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经过走村串户,调查研究,老吴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地貌特征,提出了经济发展思路:“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编成顺口溜,让大家照着这个目标干。
 
    到唐庄至今的30多年的时间里,老吴苦干实干艰苦奋斗是出了名的。老吴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地气,可以说是“接天连地”,把中央政策和当地实际结合好,提出自己的干法。百姓谁不爱好官!老百姓都不想让他走,领导也想让他带好头。他当党委书记干了许多实事、好事,我觉得他干得最漂亮的主要有两件大事:一是造地,二是种树。这些都不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而是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办实事,为子孙后代谋幸福,谋长远。
 
   唐庄85平方公里的面积,一多半的土地贫瘠,有28道荒沟,如果能把荒沟荒坡变成良田,在农业产量、工业用地、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就有很大的主动权。所以老吴把地看的很重,他总说:土地是个宝,是农民的命根子。我国人多地少,珍惜每一寸土地,是中央定的一条红线。早在六七十年代,老吴当狮豹头公社书记时就带领群众治山治水、改河造田,十五年造地2400多亩,积累了丰富的造田经验。1992年初冬,全市农田水利建设刚开过动员会,唐庄就掀起了大干快上的建设高潮。我当时到工地现场查看情况,看到老吴带领全乡机关干部在山沟安营扎寨,指挥部就建在一座小山坡上,用玉米秸秆搭起临时工棚,一条被子,一件军大衣,一套劳动工具,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我顺着山沟往前走,沟沟坡坡都搭满了工棚,支起了大锅,一万多人在起石垒堰,运土造田,大小车辆来往穿梭,奔忙不停。那时大型机械还很少,土石方工程多靠人挖车拉。那种千军万马大会战的壮观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一冬天整治土地1000多亩。都说老吴造地有瘾,他组织干部群众坚持不断地打了三十多年国土整治造地仗。通过抓整治“空心村”工作,对关停的砖厂、石砟厂址进行土地复耕等等举措,新增耕地1.8万亩,除解决了工业、交通、水利、城镇化等建设用地,还净增土地6000多亩。这是个奇迹,也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真实体现。
 
   1993年,我调离卫辉,隔了几年我到唐庄故地重游,汽车沿着沟底一路行进,十几里的荒沟早变了模样:块块梯田层层推进,每一块梯田都是青石做堰,水泥勾缝,整齐美观;有的栽树,有的种粮、种菜,真正实现了当年老吴说的:“山变、地变、路变、沟变”的目标。我想,什么叫“愚公移山精神”,老吴就是“太行山下新愚公”。现在来看,没有老吴坚持不懈的造地,就不会形成如今的万亩林果基地、万亩蔬菜基地等“六个万”的产业规模,唐庄群众也不会快速致富过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唐庄经济更不会迈上快车道,迎来大发展。
 
   对于狮豹头山区的变化,穆青同志曾为老吴题写:“大山作证”。唐庄的发展变化,更是一首颂歌:大地为证!
 
四、发挥龙头作用,抓班子带队伍。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老吴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在抓基层党的建设方面也是行家里手,功不可没,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在乡、难点在村,关键在人。几十年来老吴凭着坚强党性,抓好班子,带好队伍,领导群众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实现了经济发展,产业兴旺,社会稳定。
 
   干部好的作风就像好的家风一样,是传家宝,是不动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首先个人要带好头。老吴常说,“正人先正己”,“打铁先得自身硬”,只有“把干部带到正路上”,才能“把群众带到富路上”。他认为:作为乡镇党委书记,身处基层,整天跟老百姓打交道,群众往往把我们看做党的化身。没有好的作风,谁会跟着你干?这是他多年抓党建的实践总结。因此要自觉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勤政廉政有担当。要求班子成员做到的,自己首先做的;要求一般干部做到的,班子成员首先做到。
 
   在党建活动中,唐庄镇党委除了“三会一课”等规定动作,还有不少自选动作:为了防止镇干部脱离群众,要求机关干部做到“四同”,即: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事同群众商量。每年劳动时间不少于60天。另外,还要做到“四不”:嘴不馋,到村进厂不喝酒、不吃请;手不长,不拿群众东西;耳不聋,听取群众批评意见;心不贪,不贪污腐败。同时重点抓三项制度:一是包村包项目制。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镇里每个干部身上,“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二是政绩考评制。定期由村里的党员、群众和村党支部对镇干部进行民主考评。镇党委“抓两头、带中间”,对考评优秀的干部进行表彰奖励,对违反纪律和制度的干部一律严肃追责。三是作风上严要求。就是要大家模范遵守党纪国法,勤政廉洁,不犯错误。让大家自觉养成在“规矩”中干事的习惯。
 
   作为乡镇党委书记,老吴特别重视抓村支部建设,首先要选好支部书记。老吴坚持两条原则:政治立场原则和工作能力原则。村支书必须党性原则强,办事公道,有奉献精神。工作能力方面,好的村支书一定要有智慧、有思路,能团结好一班人,带领群众致富。他认为对干部的管理“严是爱,松是害”,使用干部的原则是:“支持干的、批评看的、处理捣蛋的。”曾记得,20多年前,有一次我跟老吴到田爻村转,看到村支书张顺家大门口贴一幅楹联:“为人存心端正,敢与日月争明。”我很受触动,对老吴说,你带的队伍不简单,一个村支书如果不是行得端、立得正,光明磊落,心底无私,哪里敢明目张胆地说这个话。
 
  老吴多次给我交流过带班子贵在团结的体会,他说:班子是带出来的,不是调出来的。班子成员里有属牛的、属马的、属鸡的,什么性格脾气都可能有,班长要和班子成员心换心,要量才而用,扬长避短,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干事创业的合力。他认为“只有互相补台,才能好戏连台;如果互相拆台,只会一起垮台。”对于唐庄的党建工作,赵乐际同志曾经给过这样的评价:“你们能发展到现在,取得这样的成绩,关键是有了好的带头人。党组织、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依靠大家共同努力,自己建设美好家园,过上了幸福生活”。
 
   习总书记最近强调:领导干部要坚持在重大斗争中磨砺,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老吴几十年如一日,为了党的事业,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面对矛盾和困难,正是由于他迎难而上,克难攻坚,才始终走在了时代前列。
 
   我曾在南阳市工作,内乡县衙有一幅著名的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吴金印同志的工作经历正是这副楹联的真实写照。他为何能成为党和人民信任的好干部,就在于听党话,跟党走,信念坚定,始终不渝;他为何几十年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因为他心中装着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事业的全部;他为何受到老百姓的赞扬和拥戴,是因为坚持带领大家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上,而且越走越宽广。牢记使命,心中装着老百姓,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利益,是他奋斗的力量和源泉!
 
   毛泽东同志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
 
   因此,我由衷地敬佩吴金印同志!

关于

头条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高清图集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17